什么是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?
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心电图的表现。典型房扑的心房频率在240~340次1分,心房波锯齿状明显。非典型房扑的频率在340~430次/分,心房波较圆钝。随着心腔内电生理的深入研究,房扑又常分为狭部依赖和非狭部依赖房扑。所谓狭部通常指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狭窄的通道(三尖瓣狭部),电冲动通过这一区域时传导明显减慢,这一区域是三尖瓣狭部依赖房扑(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房扑)的关键区域,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在狭部拉一条线,就可以阻断电冲动的传导,因此可以治愈房扑。
(黄新苗)
房扑和房颤有区别吗?
房扑和房颤在很多地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众多不同之处,包括发生的原因、机制、表现以及治疗等。
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达350~600次/分不规则的冲动,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,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。房颤时的心室率常在100~160次/分之间,节律完全不规则,心音强弱、快慢不等,脉搏也强弱不等,同一分钟内脉搏数小于心跳数。当心室率不太快时,患者可无自觉症状;心室率过快时,则可有心悸、头晕、胸闷、气急等。心房颤动使心排血量降低30%,因此是心力衰竭以及心绞痛病情加重的常见诱因。房颤是成人较常见的心律失常。
房扑也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,可转化为房颤。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/分左右规则的冲动,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,心室律多数规则(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:1~4:1),少数不规则(房室传导比例不匀),心室率常在140~160次/分之间。房扑发作时的症状与房颤相似。房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房颤的发生率。
房扑和房颤的病因相似,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,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、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最为常见,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。房扑和房颤是如何产生的,即关于二者的发生机制目前医学界还无明确定论。通常认为是心房内电活动传布过程中发生微折返所致。
房扑和房颤在治疗方面均存在转为正常即窦性心律(转复),以及减慢心室率(节律控制)和预防塞两个方面。对于转复二者都可以使用电转复(即电复律)和药物转复。对于电转复,通常二者的成功率都很高,而房扑的转复成功率相对更高一些,电复律时使用的能量相对也低一些,一者转复前后的准备及药物治疗亦相似。对于药物转复,二者使用的药物种类及剂量相似,但对于房扑来讲,药物治疗的效果较房颤要差,尤其是普罗帕酮使用后,患者的心室率可能会更快。在减慢心室率的治疗方面,者相似,通常使用的药物有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C、地高辛,B受体阳滞剂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等,房扑的治疗效果要差些。目前认为预防栓塞方面二者相同或相似。
文章评论